项目申报解答专区
六安市对于通过“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的企业和相关组织,由其所在县区财政给予5-20万元的资金补贴。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六安市“食安安徽”品牌认证申报对象方式和建设实施方案,想要申请食安安徽认证的,可以咨询小编了解如何申请。
六安市食安安徽免费咨询:15855199550(手机/微信)
一、六安市食安安徽品牌认证申报对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流通企业、餐饮服务企业、食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园区、餐饮安全街区、食品安全小镇、安徽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第一批复审及2020年创建单位)
二、六安市食安安徽品牌认证申报方式
“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申报采用纸质材料与线上申报相结合的方式。
(一)各市、省直管县(市)食安办负责培育并组织申报,并对申报材料实施预审。对通过预审的企业(组织),及时指导其按要求提交认证评价申请材料,同时填写《2022年“食安安徽”品牌拟认证评价企业(组织)汇总表》,于3月31日、6月30日和9月30日前报“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联盟秘书处(安徽省质量品牌促进会)。
(二)各申请企业(组织)在自评基础上,填写《“食安安徽”品牌认证申请书》,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报材料应明确纳入本次申报覆盖的主营业务或主导产品信息。
(三)申报方式
纸质申报要求:申请企业(组织)提供申报材料一式三份,由各市、省直管县(市)食安办预审通过后统一报“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联盟秘书处。
线上申报要求:各市、省直管县(市)食安办预审通过后,申请企业(组织)登陆安徽省质量品牌促进会(“食安安徽”品牌联盟)网站,点击“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申报系统,按提示要求进行线上申报。
六安市“食安安徽”品牌建设方案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含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企业)不少于260家、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基地(园区)不少于4个、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少于2家、食品安全街区(小镇)不少于4个、食品安全示范县区不少于4个。到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安安徽”品牌培育管理机制,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食品产业新格局,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
二、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夯实品牌创建基础。
1.实施标准宣贯专项行动。开展标准宣贯“进企入户”行动,组织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对“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标准进行宣讲和培训。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实施质量兴农计划。培育“食安安徽”食用农产品企业不少于50家、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区)不少于2个。推进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面实现“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质量追溯管理。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聚焦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六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平台建设,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价值和供给水平。推行畜牧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全产业链,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培育提升“皖西水库有机鱼”等渔业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3.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森林食品等“食安安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少于2个。以霍山石斛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规范投入品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收购储运,提升林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4.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聚力打造“皖美粮油”品牌,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增加优质食用农产品供给总量,提高绿色优质安全粮油供给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5.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培育“食安安徽”食品生产企业不少于30家、食品生产基地(园区)不少于2个。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推动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和良好生产规范(GMP)。支持食品产业园区升级发展,规范园区管理。围绕绿色标准化生态种养、规模化精深加工、多元化经营销售等领域开展食品行业“双招双引”攻坚。突出地域资源和文化特色,支持石斛、茶叶、白酒、饮料等食品产业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投创中心,各县区政府〈管委〉)
6.规范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管理。培育“食安安徽”食品流通企业不少于80家、餐饮服务企业不少于100家。提高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质量水平,打造食品流通、消费环节领军企业品牌。鼓励连锁经营超市在农村设立直营店、便利店和配送点。鼓励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联锁经营和中央厨房。(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7.加强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对食品出口企业优先认证,认证后实施国际海关“AEO企业”互认制度,促进茶叶、蜂蜜、小龙虾等地方特色产品出口,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外贸发展。出口食品合格率达99%以上。(责任单位:六安海关、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8.实施示范创建引领行动。培育食品安全示范县区不少于4个。指导舒城县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鼓励金安区、裕安区等县区参与创建,加强对霍山县、金寨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9.促进食旅融合发展。培育“食安安徽”食品安全街区(小镇)不少于4个。实施“食品安全+旅游”发展战略。持续加强食品行业“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等品牌创建。依托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融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开发一批“食旅”特色小镇、精品路线。深耕“食旅”夜市文化,培育一批夜游项目,打造一批美食街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二)加强品牌评价管理。
10.组织品牌评价工作。指导企业、相关组织对照“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标准开展自评。督促自查达标企业、相关组织申请认证、评价。(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
11.加强评价工作监管。加强对“食安安徽”品牌授权企业、相关组织跟踪评价和动态管理。依法对认证评价机构开展的“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
12.强化行业自律监督。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政策宣传、品牌整合、市场策划、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诚信宣言、自查互查等自律活动。建立消费者评价机制,提高公众认可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3.讲好“食安安徽”品牌故事。在政府、部门网站、《皖西日报》《六安市电视台》《六安发布》等媒体开设“食安安徽”专栏,及时发布“食安安徽”品牌建设成果。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形象标识的使用和推广。加大“食安安徽”品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食安安徽”品牌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品牌推介活动,扩大我市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供销社,各县区政府〈管委〉)
14.强化食品科普宣传。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推进食品安全研学基地建设,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综合素养,推行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倡导绿色、健康、节约的饮食消费文化。(责任单位:市食安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卫健委等市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市科协,各县区政府〈管委〉)
(四)提升品牌支撑能力。
1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和组织,采取脱产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实习等形式,加大食品行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培育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食品产业从业人员。鼓励在品牌建设中创新创业,大力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食品行业领军人物。(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16.提升品牌科技内涵。支持食品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以及市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实施食品加工机械装备提升行动,鼓励使用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和绿色能源技术。大力实施“六安智慧餐厨工程”,打造现代智慧餐厨新模式。强化“政产学研用金”融合协同,鼓励企业建设一批公共研发、设计和服务平台,推动食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综合实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发改委)
17.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资金投向品牌建设、品牌塑造、品牌提升等方面,食品企业实际发生的提升质量、品牌塑造等方面经费投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对于通过“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的企业和相关组织,由其所在县区财政给予5-20万元的资金补贴。支持规上食品工业企业申请六安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奖补;对首次入规,以及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等荣誉的食品企业按规定给予资金奖励。支持企业申报“三重一创”、农业产业化、商业及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食品企业申报各类质量奖项。支持食品企业参加“精品安徽”央视宣传,按规定给予财政补助。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高端供给侧和品牌建设。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将融资担保费率降低在1%以下。(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银保监分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18.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规范基层市场监管所、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贸市场食品(农产品)快检室管理。鼓励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食品安全抽检监测风险预警会商机制,引进高水平检验检测人才及品牌公司,健全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升我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六安海关、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19.完善监管追溯体系。推广应用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和六安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实现食品安全全过程可追溯管理。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市子平台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共享协调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数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0.健全信用监管体系。实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将“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结合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和文化内涵,明确发展目标,抓好工作落实。
(二)加强统筹协调。市食安委统一领导调度“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各项工作,市食安办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制定相关制度文件,督促各有关单位形成合力。各责任单位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倒排工期,分期、分步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工作。共同做好食品品牌的挖掘、遴选和培育工作。
(三)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扶持食用农产品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有关食用农产品和食品产业规划、用地、投资、融资、信贷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加大对执法装备、检验检测能力、信息化、追溯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四)严格督查评估。围绕“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考核评估、督导检查机制,将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工作纳入食品安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关于六安市食安安徽申报,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咨询小编了解。
六安市食安安徽免费咨询:15855199550(手机/微信)